2002年畢業的一位老學友,把我推薦給音頻講座的主持人陳虎先生,最初準備講清華百年。要是進行個人年度盤點,2011年,“一個中心”——搬家,“兩個基本點”,便是圍繞清華和辛亥百年寫就的兩篇大稿。
陳虎先生回復說,已經確定人選講“大學精神”,是否可以講講顧準等知識分子,實獲我心,題目初定為《百年中國思想譜系——以顧準為線索》。但是,接下來問題便來了,中國百年,誰是思想家?
很長時間里,思想家是有著特指的,指的是那位三十五年前去世的老人家。說起來,筆者與偉大領袖有著殊勝因緣,大學的專業是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系,畢業之后,“發配”到河北輕化工學院政教室,所講課程也很與專業對口——毛澤東思想概論。
全能政治的生態格局,可以說奠定了主題基調:1949年之后的思想家,毛澤東一人而已。也就是說,毛澤東之外,旁人是不配有思想的。
如此態勢,從中國歷史來看,效仿秦朝,以吏為師;從世界史來看,社會主義國家開國領袖,信奉“普世倫理”,把上帝和愷撒的工作,進行雙肩挑。
特別有趣的是,中國的好事者還把這種“普世倫理”,向歷史的縱深處延伸,便發現了思想史上的孫中山。這樣一來,孫中山——毛澤東,都成為近現代思想史上的關鍵。
既然,近現代思想史上矗立著兩位如此重量級的“超級男生”,那么,除了老前輩康有為、嚴復、譚嗣同、章太炎,有資格列入百年思想史的先賢祠,旁人是不配的。
中央黨校的李振霞教授,編撰出版《當代中國十哲》,李達、楊獻珍、艾思奇、梁漱溟、馮友蘭、熊十力、賀麟、金岳霖、張岱年、胡適,沒有列入孫中山、毛澤東,可不是說這兩位不重要,而是兩位太重要了,已經成為思想家了,而這十位哲學家,似乎火候未到。
李澤厚先生,上世紀八十年代推出的《中國近代思想史論》和《中國現代思想史論》,具有“祛魅”的作用。
但是,迄今為止,思想家和哲學家、政治家的“聯姻”,依然是,百年中國思想史研究的一大景觀,追本溯源,反映了百年中國史的一種“焦慮”和“糾結”。
傳統中國,道統、政統和學統,相克相生,相輔相成,形成激蕩的中國史。思想家是道統的象征,政治家構成政統,哲學家對學統貢獻大。哪怕歷史行進到明清,據說皇權已經專制到家了,那么,即使儒生贊譽朱元璋為偉大的思想家,這位太祖也會臉紅心跳,很不好意思。
誰承想,革除了皇權的命,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和偉大領袖,竟然,一反中國傳統,成為了不起的思想家,只能說,吾輩皆成為“三德子”這樣的太監。
筆者看來,李振霞教授所列的十哲:李達、楊獻珍、艾思奇、梁漱溟、馮友蘭、熊十力、賀麟、金岳霖、張岱年、胡適,李達、楊獻珍、艾思奇,屬于黨的哲學工作者,馮友蘭、賀麟、金岳霖、張岱年,是哲學家,但,能否說是思想家呢?只能說仁者見仁、智者見智。
中央民族大學的趙士林先生,曾經提出,百年七大思想家,分別是:康有為、嚴復、譚嗣同、章太炎、胡適、魯迅、李澤厚。趙士林是李澤厚的入室弟子,列舉百年思想家,舉賢不避親,很有意思。
康有為、嚴復、譚嗣同、章太炎,屬于百年中國思想史上的第一代,胡適、魯迅屬于第二代,李澤厚不能說是第三代,只能算第四代。按照趙士林先生的思路,那么,請問,第三代在哪里?
秋風先生立志梳理百年中國思想史,列舉康有為、孫中山、張君勱、牟宗三、蔣慶五位,這個名單,具有秋風先生強烈的個人風格,也很有趣味,看來,秋風君儒家憲政主義的旨趣,非常堅定。從秋風的眼光,梁啟超、章士釗,思想也很厲害,但是,比起那五位,還是有所欠缺。
徐晉如先生,頗具古風,回應秋風的名單:康有為、錢穆、潘光旦、柳詒徵、杜亞泉,具有強烈的古典情懷。有位筆名樸素的張立國先生,曾經寫有二十世紀中國思想家素描,名單列舉七位,分別是:陳獨秀、胡適、張志揚、劉小楓、甘陽、朱學勤、王怡。
這份名單,也是奇妙的很,妙就妙在“厚今薄古”,1949年之前,列舉兩位,本朝卻有五位之多,而且,這五位都是很活躍的當代人物。
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先生,是當代中國主事者很倚重的智囊,難得的是,俞先生具有寬廣的視野和開闊的胸懷,曾經主持當代中國思想家文庫,在給這個文庫所寫總序中,俞可平先生,列舉了康有為、梁啟超、孫中山、陳獨秀、魯迅、李大釗、胡適、毛澤東八位現代思想家,值得注意的是,將費孝通、王元化、于光遠、吳江四位老先生,列入當代思想家文庫,反映了一種平正的眼光。
何家棟先生列名“三李一何”:李慎之、李銳、李普、何家棟。這個圈子可以說是老派共產黨人,具有“兩頭真”的特點。
何家棟先生在《20世紀中國的“新道統”》一文中,建構了一個自由主義的譜系:梁啟超——胡適——顧準——李慎之,先生的論述,見解獨到,眼光深邃,但也反映了一種強烈的意圖倫理。
那么,誰堪為百年中國的思想家呢?
既然如此,筆者不避舛陋,也提出一個名單:嚴復、胡適、梁漱溟、顧準、李澤厚、趙汀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