承里先生說得太嚇人了哈!氣氛搞得太緊張了,其實這就是趙本山的崩潰療法哈。
人生本質就是這樣,我們為什么來到人間,就是活出點價值,活出點感覺,為什么都要長壽?
這么美好的世界我們為什么不都百年長壽呢?
怎么才能走好百年之路呢?
從“四條腿”的丫丫小兒到三條腿的拄拐老者;從血氣方剛的青壯七尺到婀娜多姿的粉黛佳人,都離不開的這樣的人生必修之課。但是小學不講,大學不講,現在我們只有在蒙養來講講了。
養生重在養心,承里說養心重在養氣,養氣必先養性,養性就是養命,養命先別得病啊,全在一個養字了得了,道動以反,養的不好或者不養就變為病了。
何為病呢?關于病與不病,內經中已經給出了標準,那就是“平人”,這個平人是有嚴格定義的,它就在《陰陽二十五人》篇中,平人,就是人稱君子的那一種,是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合一體,所謂身心健康是也。
除平人之外,其余都有病,身心有不正,就是病! 由于人生來就會從父母繼承各種“不正”,所以,幾乎所有人都有病。但是,古人說,先天不足,后天可補,這個補的方法,就是修身養性。
再簡單點呢,就是一切非常態,打破陰陽平衡的狀態都是病。如果僅僅把病說成是身體的毛病,那未免也太膚淺了。人生遇到的一切不愉快的事情,反映到你的很多不良情緒都可以說成是病。
身體上的不舒服固然是病,心理上的不愉快也可以是病,道德素質惡劣可以是病,人際交往中的挫折和失敗都可以是病,不良習慣是病。
例如孩子撒謊是病吧,大人五毒俱全是病吧。一切不正常的表現都是病,所以我們罵不可理喻之人的時候就說,“你有病哇”。看來這是對的哈,大家都在運用。
病是人生的厄運。有位醫界老前輩曾說:“不管什么人,只要你知道了病是什么,就可以減少90%的疾病。”病究竟是什么?
早在1989年,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包括四個方面:身體健康、心理健康、社會健康和道德健康。
也就是說,一個人要做到身體健康、心理健康、能適應社會、有良好的道德修養,才能算真正的健康。
但可惜的是,人們往往把這四者割裂開來,大多數人甚至只注重身體健康,而沒有想到這四者是四位一體、互相影響的,其根源都可以歸結為一個字“心”。
我們說相由心生,其實病又何嘗不是呢?人的病是由心生的,命也是由心生的。只要我們能將心靈的垃圾清掃干凈,病和命就能扭轉。
實際上所有的疾病,都是提示人們有缺失,要不然不可能發生疾病。病是第一懲罰,如果不知道改正,就不只是疾病,就會有災了。
禪宗神秀大師說:“身是菩提樹,心如明鏡臺。”這句話告訴我們“身體是心靈的鏡子”能認識這一點的人很少。
“時時勤拂拭,勿使惹塵埃”。能看到自己塵埃的人,就寥寥無幾,何況“時時勤拂拭”呢?能拂拭的就更少了,所以修心是去病的最好方法。
我們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拿著手電筒去照別人,可是忘記了拿一面鏡子來照自己。
心決定性叫心性,性決定命叫性命,命決定運叫命運,運決定氣叫運氣,氣決定色叫氣色,色決定相叫相貌,這就是相由心生的道理。
其實一切的根本都在于心和性,而這個“性”字,又是豎心旁的心字邊,加一個生命的生---心生的。不清掃自己心靈的垃圾,不可能祛除疾病。
很多家人都喜歡用淡定養心來命自己的網名,恭喜你,大徹大悟了,阿彌陀佛!!!
看淡一點,“淡”字就是三點水澆兩個火字——炎癥的炎,只有看淡了才能消炎,什么金錢啊,什么攀比啊,什么大學啊,什么離婚,什么地位啊,什么失敗啊,都看淡一點。我想不一定等到薄熙來他們這個地步才看淡,那就晚了啊。
現代人明明活的是心靈,卻偏偏不修這個心靈,以為肌肉就是健康,包括我們孩子的體育課啊,都是按照國際競賽來設計的,全民都在準求的筋骨皮的,沒注重孩子和自己的本有的精氣神,結果是很多人得了沒有藥治療的軀體之外的病,這就錯了。
人們以為補養能養自己,不知越補越空的道理。那么我們再看看生理疾病是怎么回事呢?
心健康,一切都健康,無論大人孩子不得生理疾病就有可能了。心不健康,你不得疾病就絕不可能。
那么你會說,人都有七情六欲,哪能沒有一點情緒呢?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,中醫說的這“七情”,其實都是人之常情,無可厚非。要是沒有這七情,人生也未免太寂寞、太乏味了。
但是中庸之道,在于一個度,孔老人家也是贊同的,但是夫子說,情以禮節之也,如果沒有禮數禮節,就是亂發乎情了,那就一定要生病的。
你看《弟子規》就是從老人家的論語選出了的一套節以禮的規范,有了規范你再讀四書五經、孝經,四書是說理的,你讀了后,你知道為什么要這些禮節。
但是又要給你抒發情感的機會,那就用詩來表情達意,詩歌中有很多表述七情六欲的經典之作,你看一情一理一禮一下不就致中和了嗎?
但是我們現代的人基本只是在情上下功夫了,例如媽媽撒下孩子全是愛,這是情,但是慈母多敗兒千萬不要忘記,而大人之間這個情就更多了-------
可是如果七情過度,就會影響五臟,西方文藝復興后的釋放人性,就變為了縱欲的托詞。
例如大喜則傷心,所以有些人打個麻將來個杠上花就住院了,有的孩子考了雙百分就如大解放一般,孩子看到后養了驕傲之氣,要是黛玉式的媽媽也有心臟不適的感覺。
大怒則傷肝,所以有人在盛怒之下,肝陽上亢,突發腦溢血;過度憂思則傷脾,所以有人心中有煩心事就吃不下飯。
大悲則傷肺,所以有人在悲傷的時候覺得胸悶氣短;驚恐則傷腎,所以有人受了驚嚇大小便失禁,有些孩子尿床也有這個方面的原因(尿床的原因很多,這里只是舉例)。
過激情緒,還會影響氣血的運行:喜則氣緩。怒則氣上,思則氣結,驚則氣亂,恐則氣下......氣在情緒的影響下,亂套了。血隨氣走,也就跟著亂套了。
無論是五臟被傷,還是氣血亂套,都會使人產生疾病。輕則造成身體不適,重則成為惡疾,要人的命。
但是疾病一旦發著,到了醫院,不管你的XYZ光,還是什么電磁場,或者抽血化便,都只能看到病灶部位的變化,看看是什么病原引起的,是細菌?支原體?立克次氏體?還是病毒?他們是病灶元兇嗎?
但是扁鵲、華佗、張仲景這些名醫,他們什么儀器也沒有,他們都是在抓瞎嗎?他們就幾個字,陰陽失調,氣血紊亂也,結果起死回生了。
而當代呢?卻永遠不找病因是什么,西醫就只管結果,不管導致病的過程了。要是設計一種儀器,可以直接檢測出,你是什么情所導致的?
馬上開藥:回家讀十遍《心經》,十遍《中庸》,就退燒了,再讀一百遍《孝經》,就痊愈了。看來這個“七情檢測儀”只有交給我們的經典大才兒郎來完成了。
情緒會影響人的行為:過于高興,人就會被麻痹大意,結果樂極生悲;過于生氣,人就會出言不遜,干出蠢事;過多的憂愁思慮,能讓人患得患失,猶豫不決;過多的悲傷失落,能讓人心灰意冷、意志消沉;過多的恐懼,能讓人畏畏縮縮,停滯不前,這些就導致我們言行習慣,性格等非生理疾病的病就此滋生了。
而這種非生理疾病的病,猶如傳染病一樣,因為人是群居動物,一個人的情緒還會影響他人。適度的七情,是與人交流的媒介,可以向別人傳達自己的心情,表達自己的感受,但過度的情緒,又會給別人帶來不愉快。
過于高興,以至于得意忘形,會使人嫉妒;過于發怒,會使人害怕,也會使人厭惡;過于憂愁、悲傷,會人身邊的人跟著你憂愁、悲傷,大家一同陷入陰霾;過于驚恐,人也跟著你害怕,或是覺得你沒出息就如吳牛喘月一樣。
當惡劣的情緒影響到自己的行為,甚至影響到別人的情緒時,你的命運就要受到影響了。為什么有的人討人喜歡?為什么總有些人孤立無援,四處碰壁,一生坎坷?這也是人生的病啊!身體的病痛只是小病,命運的坎坷則是大病,它會讓人痛苦一輩子!而惡劣的情緒正是這種大病的病根。
但是很多時候這些現象往往不會引起我們的注意,總以為是臨時形象,情緒一過就啥事都沒有了。
如果某人喝了敵敵畏、吸了煤氣,那他知道這是中毒了,但如果自己被嚇成某個樣子、急成某個樣子或氣成某個樣子,他會說:“這是心里作用。”根本不當一回事。難道“心里作用”都是虛幻的嗎?他帶來的毒素更大。
惡劣的情緒能攪動氣血。首先會出現皮下發麻、指尖發麻,接著便有可能是心跳加速、身體顫抖、頭昏眼花、頭痛,甚至暈厥。
惡劣情緒,還能直接影響內分泌,產生毒素,那垂體在惡劣情緒下產生的荷爾蒙,沒有一個好東西:它們當中有的使血壓升高,有的使肌肉僵硬,有的使神經痙攣,有的會影響腎功能,還有的要影響其他內分泌腺的正常工作,繼而產生更多的毒素。
惡劣情緒對身體的危害,比打一棒或捅一刀要嚴重多了,我們千萬不要小看它。惡劣情緒一動,一些毒素就產生了,他們就埋在我們身體的某個部位,像地雷一樣,隨時都能引爆;而且,惡劣情緒每動一次都會埋下種子,第二次就更容易產生惡劣的情緒。
更可怕的是,當生氣、著急、窩火等不良情緒等形成為一種習慣后,人就會終日恨、怨、惱、怒、煩等惡劣情緒糾纏,這些惡劣的情緒產生的毒素日積月累,最終成為惡疾大病的禍根。
我們不能隔三差五地挨棒子、挨刀子,更不可能時不時吞服一點毒藥。但如果我們總是處在這種惡劣的心情下,就等于是在持續不斷地挨刀、挨棒、吞毒藥。
就如我們提倡的0-3歲的“種豆期”,就是抵御這些不良毒素的最有效的免疫劑,現在不管是大人和孩子其實都缺乏這些免疫劑,因為我們沒有修心的本源,沒有對錯的標準,那你確實無法判斷多與錯。
我們現在受到的不只是PM2.5的霧霾,不只是農藥化肥帶來的美食污染,其實更重的是人心的污染,道德倫理的確實,沒有仁義禮智,哪有是非之心,哪有羞惡之心呢,哪有惻隱之心,哪有辭讓之心呢?
心都沒有了,何談修心呢?一知半解、人云亦云對我國學經典文化不置可否,何來修心正意呢?
心不修,無論大人小孩能不怪病習氣嗎?孩子倫常乖舛,惡習不斷,大人痛苦糾結,能不疾病纏身嗎?
心不修,何來養性呢?性不養,何來有運呢?所謂陰陽分兩道,五行化性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