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,海邊的沙灘上走著一個孩子,他走得很慢,并且時不時把什么東西扔進海里。原來,沙灘的淺水洼里常常有被海浪卷上來的小魚。
這些小魚被困在淺水洼里,雖然離大海很近,可它們就是無法回去。孩子想救這些小魚,他就不停地彎腰撿起小魚然后拼命把它們扔回海里。
一天,一個人散步經過,對孩子說:“沙灘上這樣的小魚很多,你救不過來的。”孩子頭也不抬地說:“我知道。”
這個人很奇怪地問:“那你為什么還要不停地扔?誰在乎呢?”孩子撿起一條小魚說,“這條在乎,那條也在乎,還有這一條……”
相信很多人都讀過這個故事,而且都被故事中的孩子感動著,這個孩子有一顆金子般的仁愛之心。
從漢字本身來看,“仁”是“二人”,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。孔子說:“仁者愛人。”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是“愛”,人不僅要愛自己還要愛別人。
但在現實生活中又有多少孩子能做到愛別人呢?一位兒童教育家說:“只知索取,不知付出;只知愛己,不知愛人,是當前獨生子的通病。”孩子為什么會如此?是他們天生都如此嗎?
兒童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,孩子天性中就有善良和同情等品質。嬰兒一歲前,會在別的孩子哭時一起哭,這是他對別人情緒的感應。
幼兒一兩歲的時候會用自己的玩具或食品去安慰哭泣的孩子,他在試圖幫別的孩子減輕痛苦。到了五六歲,孩子就會主動安慰傷心難過的孩子。
既然“人之初,性本善”,為什么越來越多的孩子卻對同伴表現出自私、冷漠、幸災樂禍的一面呢?
這與我們的后天教育、社會環境等因素有關。也許我們本身就是一個只愛自己不愛別人的人,孩子受影響自然也只愛自己不愛別人;
也許我們溺愛孩子,讓他成為家庭的中心,作為中心的他習慣了聚集所有人的愛于一身,而沒有學會將愛傳播出去;也許我們在孩子表現出愛心的時候,告訴他“不要多管閑事”……
從現在開始,學國學,讀經典,讓孩子擁有一顆仁愛之心,因為仁愛是人類光輝燦爛的人性,是崇高且偉大的品德,擁有仁愛之心,能讓孩子受益一生。
那么,怎樣培養孩子的仁愛之心呢?
第一,引導孩子關愛身邊的人。
親人、鄰居、老師、同學都是孩子身邊的人,我們要引導他去關愛這些人。如親人生病了,讓他去看望一下,或者打電話問候一聲;
老師嗓子沙啞了,給老師端杯水潤潤喉;同學摔倒了,讓他去拉一把并安慰安慰;家里有好吃的,讓他送點給鄰居等。這些細節行為能讓孩子的內心生出仁愛。
第二,適當讓孩子養一些小動物。
可以試著讓孩子養一些小動物,如小魚、烏龜、小雞、小鴨等,孩子會在付出中,也能收獲愛心、善良以及責任感等,也能讓孩子對生命有所感悟,從而珍惜生命、熱愛生命。
第三,讓孩子學會同心共情。
有一個成語叫感同身受,在別人悲傷、痛苦時,我們能理解能體會,如同自己感受到一般,對孩子愛心的培養,我們也可以運用同心共情讓他感同身受。
當孩子看到另一個孩子因丟失物品而難過時,我們可以讓孩子想想他自己的經歷,他可能就很容易理解這個孩子的感受,并因共同經歷而同情甚至安慰對方。
除了培養孩子的仁愛之心,還應當培養孩子誠實守信的優良品質。
誠實守信,是做人的一種優良品德。誠實守信的人,會對自己、對他人真誠忠實,嚴守承諾,說到做到。
孩子來到這個世界,純潔無瑕,但卻有很多父母發現自己的孩子有撤謊、違約和食言的行為,為什么會這樣呢?
第一,有些媽媽在孩子面前善意地撒謊。
浩然和奶奶說好晩上回奶奶家,可是,媽媽想到擠車太累、太辛苦,就臨時打了退堂鼓。她看到浩然在投入地搭積木,就拿起電話跟婆婆說:“媽,浩然的英語班臨時加了一節課,今天回不去了。”
浩然聽到的只是媽媽在撒謊,次數多了,孩子就會覺得撒謊這種行為很正常,他也漸漸學會撒謊,從小謊言到大謊言。
第二,孩子為了滿足自己的某種要求、愿望而撒謊。
孩子慢慢長大,面對豐富多彩的世界,會有各種各樣的要求和愿望,我們當然不會完全滿足,但孩子為了使自己的要求、愿望得到滿足,他就會想辦法,辦法之一就是撒謊。
如想買一把槍,就說其他小朋友都有了,只有他沒有;如不想刷牙,就在盥洗間待一會兒,然后出來說刷完牙了。
第三,孩子為了逃避責罵而不誠實。
孩子通常都比較喜歡冒險,也比較頑皮,所以經常會闖禍。如果媽媽對孩子要求嚴格,孩子闖禍后,就會為了逃避打罵而撒謊。
第四,孩子因為考慮問題不全面而違約。
因為孩子年齡小,考慮問題不全面,很可能輕易地答應了別人要做什么事,到后來卻發現這件事自己根本就做不了,結果導致孩子不能遵守承諾。
我們無法接受孩子撒謊、違約和食言的行為,“言必信,行必果”、“君子一言,駟馬難追”,是我們從古人那里傳承到的做人的基本準則,孩子未來要想事業有成,就必須具備誠實守信的品德。那么如何才能讓孩子不撒謊呢?
首先,我們要做誠實守信的父母。
父母的言談舉止是孩子模仿的對象,如果媽媽不想讓孩子撒謊,自己首先要做到不撒謊,否則,不僅會將媽媽在孩子面前的威信毀掉,孩子自己也會養成撒謊的習慣。
滿足孩子的合理要求,或說出不滿足的理由。媽媽可以說:“你有了同樣的槍,它們雖然外形不同,但功能是一樣的,所以我們不買哈。”有理由的拒絕,孩子比較容易接受。
當孩子不得不食言而失信于人時,媽媽一定要讓孩子向對方道款,并說明緣由,這不僅能獲得對方的諒解,也能讓孩子體會到許諾是一件很重要的事,他下次許諾前就會慎重考慮了。
孩子天性善良的,他也不愿意為自己闖禍而撒謊,然后承受撒謊后的內心折磨。所以媽媽要在家中營造一個溫馨的環境,當孩子闖禍后,他可以告訴媽媽,媽媽和他一起想辦法來補救。如果能這樣做,又有哪個孩子樂意去撒謊呢?